论和谐课堂的构建

[摘 要] 构建和谐校园, 消解学校改革创新进程中的矛盾, 需从构建和谐课堂开始。和谐课堂具有井然有序, 师生互相理解、真诚交流, 民主平等、公平公正, 宽松宽容, 充满活力, 关系融洽、心情愉悦等特征。和谐课堂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创造力, 对于人的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学业负担的减轻、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 构建和谐课堂应当从明确构建和谐课堂主体的职责、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物理环境、实现课堂教学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和谐统一、提高教师构建和谐课堂的能力等方面入手。

[ 关键词] 课堂教学 ; 和谐课堂 ; 改革创新

[ 中图分类号] G449.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4808(2006) 02- 0030- 04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不仅进入“ 黄金发展期”,而且进入了“ 矛盾凸显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在进入改革创新的“ 黄金发展期”的同时,也进入了学校内部矛盾不断增加、学校与外部关系紧张的“ 矛盾凸显期”。学校不仅要迎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挑战,而且要应对内部各种矛盾的此消彼长。因此,人们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主张,希望发挥学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构建和谐校园要从构建和谐课堂开始。

  课堂是师生在学校共同生活的中心舞台,是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主要场所。课堂表现为一定的时空状态,如教室与具体课程授课时间的结合构成课堂;表现为一定的活动状态,即课堂教学的状态;表现为一定的组合状态,这种组合不仅有构成课堂的物质要素的组合,而且有构成课堂的学生状态的组合;表现为一定的角色结构状态,即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分别扮演着各自明确的角色;表现为一定的制度状态,即受学校相关纪律、规则所控制和维系;表现为一定的心理状态即构成课堂的氛围等。由此可见,课堂受到物的因素、人的因素、制度的因素和心理的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这表明构建和谐课堂具有复杂性。众所周知,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师生都满意的课堂———和谐课堂。和谐课堂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井然有序

  和谐课堂的井然有序是相对于无秩序、杂乱和混乱的课堂状态而言的,井然有序的课堂是保证课堂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前提。和谐课堂的有秩序性不仅表现为静态的物的因素、人的因素的有序,而且表现为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的有序、课堂活动的有序。

2.师生互相理解、真诚交流

  在和谐课堂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他们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真正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民主平等、公平公正

  在和谐课堂里,师生之间虽有角色的分工,但他们人格上平等,彼此尊重爱护;虽有组织纪律,但没有等级界限的约束,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学习的意见、对授课教师的看法;教师公平、公正地平等对待、评价和激励学生。

4.宽松宽容

  在和谐课堂里,学生的学习不是过度紧张焦虑的,教师的授课无需依靠角色权势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会给予理解,并以友善的态度加以指点;学生对待教师教学中出现的差错也会给以包容,并能友善地提示;教师和学生会彼此真诚相待,对性格的差异、学习的差异能够相互宽容。

5.充满活力

  在和谐课堂里,师生能够很好地处理和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开展协同活动,促进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教学结果的实现,同时又能在共同目标下展开适度的竞赛,形成学习上的你追我赶;教师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的展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支持和肯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踊跃。

6.关系融洽、心情愉悦

  在和谐课堂里,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了学生、教师与课堂环境的和谐相处。这种课堂富有情趣和乐趣,给人以愉悦。

  和谐课堂的特征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但井然有序、互相理解、真诚交流、民主平等、公平公正、宽松宽容、充满活力、关系融洽、心情愉悦等是最为基本的特征。这些特征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和谐课堂的整体特征。

  正因为和谐课堂具有上述特征,所以和谐课堂在人的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和谐课堂具有感召力。对师生而言,和谐课堂是赏心悦目的,是美的,它能使人快乐,使人心向往之。和谐课堂意味着美之所在,意味着师生能够从中获得美感。

和谐课堂具有凝聚力。在和谐课堂里,师生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和谐相处、心灵相通、情感相融、心系一处,有共识,能共进。

  和谐课堂具有创造力。和谐课堂让师生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它能使师生的创新精神在一种和谐的自然状态下得到激发,使师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成为内在的、持续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压迫所致。

  因此,和谐课堂体现着一种规律,即体现着教育教学和人之成长的规律;体现着一种价值观念,它是师生共同追求和信守的价值标准;体现着一种境界,它是师生追求所要达到的一种高度;体现着一种目标,它是师生努力期望实现的结果;体现着一种过程、一种发展状态,即师生共同努力把和谐课堂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断地加以推进;体现着一种氛围,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加以营造和维护。总之,和谐课堂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既可作静态的描述,也可作动态生成的刻画。构建和谐课堂是师生努力实现的共同理想,是师生共同努力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和措施。可以确认,和谐课堂的营造与构建以及和谐课堂目标的实现是课堂教学迈上新台阶的标志。

  从理论或一般意义上讲,和谐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构建和谐课堂是解决课堂之不和谐问题的迫切需要。考察当前的课堂,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课堂还达不到和谐课堂的标准。就课堂气氛而言,有的呈现出拘谨和呆板;有的表现为冷淡而紧张;有的表现为课堂纪律秩序较差,师生关系疏远,教师难以调控;有的课堂学生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滞,多数学生是被动应付教师的要求;有的课堂学生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故意捣乱,师生处于一种对抗状况。在这样的课堂氛围或环境里,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难以实现。

  课堂的不和谐,一方面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固有矛盾的影响。这些固有的矛盾包括由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知识基础、认识、理解、接受水平之间的差距而形成的矛盾;课堂教学中合作性学习与竞争性学习产生的矛盾;课堂管理的纪律秩序要求与学生追求自由的矛盾;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与学生反控制之间的矛盾;教师所代表的规范性文化与学生未成熟的非规范性文化的矛盾;等等。另一方面,课堂又折射或反映着社会的影响。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课堂”本身又是一个“ 小社会”,“ 学校的课堂与‘ 外部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部社会的因素必然会以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施加或产生影响,而学校的课堂教学也迟早会对外部社会发生作用”[1]。因此,课堂的不和谐又与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或矛盾密切相关。譬如,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发展造成的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带来师生心理的不平衡甚至人格分裂等,都会对课堂状态、课堂氛围产生影响。这些都表明,构建和谐课堂是协调和处理课堂教学面临的诸多矛盾的必然要求。

1.构建和谐课堂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迫切需要

  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它使学生厌学,心理负担过重,也使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影响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这又严重危及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尽管复杂,但课堂的不和谐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不和谐的课堂里,不可能有高效率的教学,也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学习,因而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就必然会把课堂教学的任务留至课后;教师一般很难做到清楚、透彻地传授新知识、讲解新问题,这又往往造成学生的一知半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在课余花大量的时间去弄懂本该在课堂内弄懂的问题,去完成本该在课堂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和谐课堂里,能够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和高效率的学习:不仅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听课专心;教师能够恰当点拨和积极引导,学生往往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师生配合默契。可以说,构建和谐课堂是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顽症的有效途径。

2.构建和谐课堂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的体能、技能、智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生理与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之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之知识、技艺、能力、智慧、德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不和谐的课堂里,受教育者很难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会因为课堂的不和谐而产生心理的过度紧张和情绪的焦虑或人格的分裂,也会因为课堂的散漫而变得对人、对事漫不经心,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由此可见,和谐课堂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有赖于和谐课堂的构建。

3.构建和谐课堂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需要强调的是,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在短时期内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 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经历一个很长历史过程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完成这一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部门、行业、地区做起,需要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团体、和谐企业、和谐机关、和谐社区、和谐乡村、和谐城市做起。这些都取决于人的发展状态,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结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社会。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就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我们培养的人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就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和谐课堂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谐课堂的构建,同时也为和谐课堂的构建创造了条件;而和谐课堂的构建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

4.构建和谐课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对学校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构建和谐课堂。这不仅因为课堂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且因为和谐课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孵化器、助推器、稳定器和调节器。和谐课堂的构建不仅可以使校园安定有序,而且可以使校园充满活力,从根本上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和谐课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谐课堂对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对于营造和谐的教育生存与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价值。怎样构建和谐课堂?我们认为,构建和谐课堂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需要坚持以下几点:

1.明确构建和谐课堂主体的职责

  和谐课堂的构建不仅是师生的职责,而且是学校教育管理者的职责,社会和家庭也具有重要的协助责任。在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相关主体的职责有所区别。就中小学教育阶段来讲,构建和谐课堂的主要职责是教师。只有和谐课堂构建的主体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和谐课堂的意义和价值,履行构建和谐课堂的职责,着力和谐课堂的构建,才能使和谐课堂的构建变成现实。

2.努力为和谐课堂的构建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当前一些学校的课堂远远达不到和谐课堂的要求,其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行政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对课堂教学管理量化过多、刚性过多,使课堂过于程序化、机械化、模式化。课堂在过多的制度、过多的指标的约束和控制下变得僵化,少有生气。当课堂的主体———师生变成类似“ 工具”的人的时候,和谐课堂是不可能构建起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学校管理者要营造宽松的环境,给师生以自主权,把课堂真正还给师生。只有当师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构建和谐课堂。

3.营造课堂和谐的心理环境

  根据有的学者研究,课堂存在着一种文化冲突现象,具体表现为隐性冲突和显性冲突两种形式。课堂上的隐性文化冲突表现为一种想阻止对方但又未采取行动的心理态势;显性文化冲突表现为不仅有心理不相容的活动,而且还外化为情绪和言语行为,呈现出磨擦、失衡、对抗等程度不同的水平状况。[1] 课堂的磨擦性冲突表现为冲突的激烈程度比较低,主要是由意见的分歧、不一致引起的。这种冲突既可以走向“ 课堂联合”,也可能导致更大强度的冲突,如“ 失衡性冲突”。失衡性冲突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所代表的规范文化的怀疑直至否定,并不再相信教师权威的合法性。对抗性冲突是课堂文化冲突中强度最大的一种,对抗双方不相信对方的价值规范并否定这种价值规范,还试图采取暴力手段遏制对方并强迫对方服从自己。

  课堂文化冲突虽然具有强化教师权威、有助于解决冲突的新规则的产生等正向功能,但它也会使师生之间、优秀学生与“ 差生”之间产生严重对立,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学生对教师所代表的规范文化的否定。如此,课堂就有可能成为“ 反教育”、“ 反社会”的场所,教育就会走向人们预期的反面。因此,要针对课堂文化冲突的类型和层次,选择化解冲突的策略,营造课堂和谐的心理环境。根据当前关于矛盾理论研究的成果看,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合作性矛盾,[ 2] 师生之间冲突的过程和结局一般会走向同一和合作。但是,这种同一和合作的结局并不是自然而然达成的,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对于课堂的磨擦性冲突,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并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 磨擦”转化为整合。对于失衡性冲突,教师一方面要持以包容态度,另一方面要通过说服、磋商、讨论等方式与学生沟通,这样容易由失衡转而达成共识。对于对抗性冲突,师生都要采取冷静、反思、自省和换位思考等方式,实现彼此的认同。

4.营造课堂和谐的物理环境

  构建和谐课堂环境主要依赖于营造和谐心理环境,而课堂心理环境与课堂物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堂心理环境有时是课堂物理环境的折射。课堂物理环境主要由教学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环境、教学时空环境构成。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物理环境,应努力做到教室整洁有序,课堂教学媒体设施各就其位,功能正常,教师能娴熟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具有趣味性且适时、适度;教室的环境布置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给师生以美感和启迪;教室之外的自然环境远离尘嚣嘈杂和肮脏之地。和谐的、美的课堂物理环境,有助于课堂秩序的维系,有助于和谐的心理环境的形成,有助于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的协同共进。

5.实现课堂教学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和谐统一

  构建和谐课堂,必须理顺课堂教学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这不仅是一种共识,而且是一种规律。在开放的环境里,学校的教育功能不断扩展,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学校除课堂教学之外,还采取了诸如加强社会实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校内社团活动等形式。这些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致的,通常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但有时也会与课堂教学产生冲突。课堂教学与学校其他工作不一致或相冲突,无疑不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就必须理顺课堂教学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以促进和谐课堂的构建。

6.提高教师构建和谐课堂的能力

  构建和谐课堂,既能化解课堂冲突,又能使课堂保持生机与活力。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课堂。构建和谐课堂,要求教师善于诊断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并给予恰当的指点和帮助;善于跟学生交流,并使这种交流适合学生的心智水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能够理解别人,心胸豁达;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的情感;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人和事,不受偏见的影响,与学生真诚交往,积极相待;允许学生犯错误,认识错误,允许学生跌倒了再爬起来。同时,教师能够了解自我,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自我调控情感和心境;等等。这样的教师就能够成为一名好教师,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就能够成为和谐课堂的促进者、建设者。因此,教师构建和谐课堂能力的提高与否,事关和谐课堂与和谐校园构建的成败,应引起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自身的高度重视。就和谐课堂的构建而言,一方面要强化教师培训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缓解其心理压力,使之具有健康的心境。

 

① 胡锦涛《: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光明日报》

2005-06-2(7 1)

智库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曾有过多种叫法,如门客、军师、谋士、参谋、顾问,等等,智库在古代军事及其他政治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视点
创建时间:2021-04-29 10:42